发布日期:2025-04-18 21:46 点击次数:181
2025年3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初世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兰州辞世,享年88岁。他是居延汉简的研究者,也是“铜奔马”的最终命名者。
1937年,初世宾出生于山东烟台,1961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志愿赴西北,在甘肃留居工作,长期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和简牍研究,出版有《居延新简——甲渠侯官》等多部汉简研究专著。
初世宾曾任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在考古、文博领域耕耘已逾六十余年,在简牍学、石窟艺术、丝绸之路研究等极具甘肃特色的学科上成果卓著,是甘肃文博界和学术界具有影响、享有声誉的代表性学者。
初世宾还是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的命名者。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国战备挖防空洞,雷台汉墓就是甘肃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社员在雷台下面南部开挖战备地道时发现的。汉墓中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车、铜马、铜人,内室有座棺木,里面盛放着两具尸骨架,骨架脚下堆放着一些文物,其中就包括铜奔马。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铸造工艺为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
这批文物在省博物馆初步整理期间,王毅正在省博物馆等候分派工作,初世宾曾亲耳听到他将铜奔马称作“马踏飞燕”。甘肃日报也发表过王毅文章,当时称铜奔马为“马踏飞燕”。
1971年国庆节前后,郭沫若陪柬埔寨宾努亲王到访甘肃,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对“马踏飞燕”赞不绝口,回京便邀请甘肃文物参加全国文革出土文物展。
而在为文物造册建档撰写相关资料时,初世宾发现“马踏飞燕”虽生动形象,却“尚欠准确、科学”,他认为该马后蹄所踏明显是鹰隼一类。“考虑到文物的品级极其重要,赴京参展又代表国家声誉,由我作主在送京档案名称栏中将‘马踏飞燕’改作‘铜奔马’”,“在不知文物的原名、真名时,文物、考古学一般是按学科规范习俗给予定名,即简明地按其质地(铜)、形态(奔)、性质用途(马)等要素给予概括”。
初世宾认为:铜奔马,是文物标本学的定名,是在无法确知其名的情况下按文物学约定俗成的规范暂定其名。文物的真正名称,除非记载有原名,否则皆属后人研究、推测或命名,作为学术问题可以切磋商榷。但定错了不好,所以应慎重。
但同时,他也认为,将其名称改为“铜奔马”,也“稍欠确切”。因为“铜奔马”的定名,忽略了鹰隼及其狩猎的含义,“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臧磊 综合报道
资料来源:
澎湃新闻;《也说说铜奔马的命名》等。
校对 张燕